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pm礼尚往来的份子钱处境尴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pm体育官方网站老舍先生也在《正红旗下》写过一段随份子的事情:“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母亲没法把送礼这笔支出打在预算中,谁知道谁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呢?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
老舍这段生动的文字讲述的就是份子钱打破了家中的收支平衡的文学故事。众所周知,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收支平衡是一个家庭得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
支出大于平衡,难免会让人进行一番算计,要么开源节流,要么增收节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个人来说,这一点也很重要。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每年的五月、十月、过年,都是支出陡然增加的时刻。愉快的法定长假,也不过是挨个换地方祝贺婚庆的排队赶场。就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放假五天,被挤兑了两个休息日的恼恨,才换来连休五天的小确幸,可是这个小确幸也会被一封封婚礼请柬无声打破。
就连心心念念的跨省旅游和出国旅行,也终将随着一封封婚庆请柬而变成同事旧友酒店一日行。更让钱包不堪重负的是,各种网上支付、红包打款、电子请柬等流水般的份子钱账单,却实实在在满足了“人不到礼到、一口四喜丸子都吃不到”的尴尬事实。
份子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就是在一个亲友圈中,大家自掏腰包向某人送贺礼,当然份子钱也是不相等,大概率都会匹配当地风俗和个人经济实力,如红白事、孩子满月宴、升学宴等,其中以婚庆喜事最为浓烈。
份子钱起源于人类历史上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的时代,与中华文化中的大局观及儒教泛家族主义的精神内核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某户人家筹办一次大事费时费钱,邻里亲友便相互帮衬着,把事办周全。
在经济落后的农耕社会,份子钱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如今,随着商品经济观念加深,人们手上也有了积蓄,送份子钱的古俗又悄然复兴,也为大家所接受。
份子钱在此回归,并逐渐发展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软件的兴起,网上支付的密码似乎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掌握,红包里的金额面值越来越大,短短十年间,份子钱已经翻了几十倍。
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份子钱也不例外。份子钱不光存在于亲友间的婚礼场合、丧葬礼、乔迁礼、祝寿礼、足月礼、升学礼,都少不了份子钱。总之,份子钱占据收入与支出的事实,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无法回避的人生吧,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亲友,不同的人际关系。
随礼凑份子不过是花钱买安心,拿到钱的人自然开心,彼此关系也得到延续,而这样的背后,是一场场颇具讽刺意味的假象和狂欢。
虽说份子钱这个习俗也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一直不怎么受待见是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份子钱的热情持续衰减,不愿随份子钱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不愿随份子钱的观念在年轻人之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其实,不光是像份子钱这样背负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热度在慢慢衰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文化习俗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景象,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们感同身受的是,如今的传统节日也没有了往日的传统风俗pm,常听人们谈起,如今的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其中的原因也是耐人寻味的。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比如端午节,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佩戴香囊荷包,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了。再比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中秋节赏月、庆团圆、献月亮,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祈平安等节日文化和习俗,也在悄无声息中离我们的生活圈越来越远。
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中华传统节日与习俗呢?
传统的歌舞也面临着消失的事实。像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滑板等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趋之若鹜的事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如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最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日渐式微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文学故事也被现实境遇诠释得越来越逼真。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可是即便如戏曲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结晶,也面临着衰减甚至消失的不争事实。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建国初期,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其中,我们熟知的皮影戏,也在消失的边缘无可奈何地徘徊。
此外,戏曲传承人减少和戏曲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数据显示,许多地方特别是基层戏曲工作者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戏曲演员人数直线人,这种现象直到近些年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才略有改观。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传统文化习俗濒临消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却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顶礼膜拜。再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习俗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文化的消失呢?细加考量pm,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深层次的逻辑缘由。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文化习俗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就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因为对劳动力、时间的要求过高,生产效率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流行于农村的祭祀、祭祖等传统风俗则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等因素而日趋式微。
然而,传统文化习俗却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无法适应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式微,甚至被取代。例如,现代的娱乐方式,比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年轻人深有吸引力,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逐渐淡漠。
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事已高,传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将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并由于传承人的减少而式微。
作为文化的媒介之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景观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城市化建设、经济开发、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文化瑰宝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这种现象在一些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尤为明显。例如,大量的古建筑、文物遗址等因为这些不良影响而濒临消失。
文化习俗的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不使我们遗憾,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习俗重新绽放光彩pm,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唯有遵循文化习俗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对文化资源加强保护,才能有助于我们保留文化瑰宝,传承文明礼仪,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