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各地过年习俗pm
pm体育6app下载春节年年过,可伴随我们多年的春节习俗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过年才穿新衣、才大饱口福,不少人也就没有了曾经对过年的期盼。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各地过年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J初二至十六K、“东岳庙”J初一至十五K、“白云观”J初一至十九K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民风古朴煷航诖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正月打秋千: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熞雷鸨俺び注熛蜃谇兹代神主叩首煴硎敬撬辍K婧螅举行家宴煶け裁亲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gov-ern-ment允许公务员“xx”(赌博)。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pm、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首选就是逛花市了,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欢度佳节。在春节拜年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J或叫“团圆饭”K。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
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长沙一带,流行的大年初一风俗有:大清早起,开门炮后,摆好供品,由男子长者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谓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毕,于堂屋齐向祖先礼拜,再依辈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见,俗称全家拜年,又谓之团拜。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北京有句俗语叫“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黏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着“五谷丰登”。同时,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俗称“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在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为的是哄灶王爷开心,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pm,平安康泰;又一说也会做一些用麦芽糖做成的“糖瓜儿”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以糖封口,使得他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止言多必失。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老北京人家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这样可以“丢百病”。此外,家里要备酒席,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
在正月初一时,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正月一日到五日,俗称“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广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
报道还称,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还是不能说话。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
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在古交山区,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
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pm,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举行灯节,最有趣的是转九曲黄河阵。吉时一到,鸣炮三声,这时场内灯光齐亮,场外的旺火冲天。秧歌队披红着绿,载歌载舞;各种社火队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倘样,一派热闹景象。
以承德为例,在承德,家家户户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吃饱了,喝足了,人们就开始接着做冻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讲究将过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来,过年时亲朋好友来了,主食一热再炒上几道下酒菜,一桌佳肴就端上桌了。承德过年还讲究贴“春条”(也叫炕条),长长的春条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写上“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一垛,人财两旺好,老少齐安乐,大吉大利”。
承德又称寺庙之城,因此庙会与民间节日相互辉映,正月十三,普宁寺“打鬼”,一连三天,是承德最大的庙会。当天,堪布身披黄锦衣袍坐在车上,双手持钵,各侍从手持法器,跟随左右,前呼后拥,还有四大天王、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金刚等。正月十五,到处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在双峰寺附近的老年沟,人们会用面做成碗状,晾干后插上棉花,倒点油,到晚上7时多,就开始“撒路灯”的活动,祈求一年出行平安。到了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于天亮之前在院内用火灰画几个囤形,中间撒上小米,以象征仓满囤流,来年生活富足。
在池州,各村庄家族祠堂中,农民们会带上傩舞面具,邀上宗族师承技艺的同乡,表演池州傩戏。在淮南,大年初一上午,数百居民聚集在一起听人讲故事。“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小孩子也能讲。”
在颍上,年三十的团圆饭最重要的是饺子。年三十晚上吃荤馅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馅的。素饺子有时要包成元宝样,家里有几口人,就要包几个元宝。其中一个元宝中间会包上硬币,据说吃到硬币元宝的人一年里都会财运亨通。
在涡阳,大年初一早上要到祖先坟前祭祖。男人们先进行祭拜、烧纸钱、放鞭炮,每个人都要在坟前磕头,女人不参加祭祖。
在庐江,鸡蛋是被当地用来招待客人的“元宝”,祝福前来拜年的宾客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交好运。一般情况下,主人劝客人“拿双元宝”,寓意着更加吉利。
在歙县,大年初一要向祖宗画像行跪拜仪式,还要喝上一碗枣栗汤,寓意朝朝顺利,岁岁如意,也盼望子孙早早得力。
在砀山,大年三十要贴春联,贴门画,上午剁好扁食馅。扁食下锅要放炮敬神,出锅先盛碗敬神,还要以汤浇地,傍晚在门口横放下棍子,叫拦门棍。
在桐城,大年三十中午要吃挂面,寓意日子长长久久除夕年夜饭有鱼但是不能吃,寓意连年有余。正月里请客要上两碗鱼,其中一碗不能吃。桐城人初一初二不能拜年。在走亲戚拜年时,必须带糕,寓意高来高去。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孝感的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正月十五时,锣鼓敲得震天响,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