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大力弘扬以pm屈原为中心的端午文化
pm体育官方网站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也是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周年。端午节作为中国的民俗大节pm,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集怀古追远、祈福禳灾、娱乐饮食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生活的盛大仪式,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民族情感的最佳载体,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即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m。
今年端午节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宜昌市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宜昌屈原故里端午论坛在宜昌举行,论坛以“弘扬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为主题。论坛期间,多位知名民俗学者提出了传承与弘扬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的新路径pm。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勃是国内知名的民俗学研究学者,她在6月23日上午作了“端午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例证”演讲。
张勃认为,端午节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相契合,一是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端午节的标志性时间仍在夏历五月五日,历经两千多年,端午节仍然持续不断、富有活力地传承着。二是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它包括节日名称的更新、习俗活动的更新、活动空间的更新和文化内涵的更新,端午节、天中节、端阳节、诗人节等名称的创新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三是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虽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端午节习俗呈现出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但都是以对端午节的文化认同为基础,而且各地大多共享同一个节日框架,并共享多种节日习俗,如吃粽子、划龙舟等。四是突出的包容性。每一个地方和民族的民众在认同端午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习俗活动,并不断交流交融,使端午节不断充实丰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五是突出的和平性。斗戏(竞渡、斗草、击球、射柳等)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之和:亲友们用粽子、腌蛋、果品、肉鱼、香囊、巾扇等节物互相馈送是追求人与他者关系之和;戴五色丝是追求人与自我关系之和。
她强调,不仅仅是端午节,很多节日以及民俗事象都具有五大突出特性。五大突出特性,也是五大突出优点,也是面向未来传承发展端午节所应持守的原则。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明华在论坛演讲时认为,我国端午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富,与岁时节日、农耕文明、信仰仪式、习俗传承诸多方面相关,不仅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的重要文化传承。端午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近年受到广泛关注,也与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有人说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也有人说韩国的江陵端午节与我国的端午节毫无关系,“但据我多次参与韩国端午祭的调查研究发现,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有密切关系,其仪式和习俗都受到我国的影响。其主要内容祭大关岭山神和祭城隍的仪式,以及饮菖蒲酒、艾叶酒,用菖蒲水洗头等习俗都源自我国传统的香汤沐浴。”
她认为,各国的端午文化既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又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演化。端午起源久远,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中钩沉,也可以从民俗传承和口头传说中印证。从端午习俗和事项的丰富性可以看出端午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各国、各地区的端午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文化传承的价值,对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正国对端午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精深研究。在6月23日下午的论坛上,他以“诗性端午的叙事逻辑、审美品格与文化传承价值”为题作了精彩演讲。
孙正国首先提到闻一多的《端午考》、刘守华的《屈原传说与端午习俗》和田兆元的《端午节庆的文化谱系与多元叙事》,认为这是端午文化研究的三种重要文献。他指出,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殉道事件与端午节的时间记忆偶然重叠,从此,以屈原为中心的端午文化传统有了叙事契机,至晚在东汉时期,这一新的端午传统已经形成。端午节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与屈原、伍子胥、勾践、曹娥等多位历史人物关联起来,但最终因屈原的杰出诗才、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将多元性传统融入到归一性,成为端午文化的核心形象。
他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端午节,当代转化已有非常好的探索,以屈原故里宜昌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实践,尤其受到海内外关注,其中的两种转化方式值得推广:一是创立“屈原国际诗歌节”,形成屈原故里的文化名片。二是探索屈原文化创意产业,以国家公园、廉洁文化和日常生活为主要路径,传承传播屈原爱国主义精神与高洁人生品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