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pm体育家乡的习俗十篇
pm体育1、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就与这片故土结下缘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的习俗,但是每个家乡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但我的家乡有些习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2、在我们这里,有两个习俗,第一个是在每过春节的时候,爷爷或爸爸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在过年这几天中,不管早饭还是晚饭,在还没吃饭前,爸爸或爷爷就会拿来几个碗,把炒好的菜夹一点分别放在碗里,再往碗里倒一点酒,盛一点饭,放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然后爸爸还拿来了很多纸钱让我们烧,过一会儿,爸爸又把刚才点好的香分别插在厨房灶上,后来才明白这是家乡一个祭祖习俗,每当过比较重要的节日,就会像这样来祭拜。
3、还有一个习俗是我听奶奶说的,已经流传很久了,有可能只有我们这里才会有的,那就是我们这里嫁女时的一些习俗,就是新娘在出嫁时,新娘会跟自己的母亲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哭,她是这样哭的:“叫声爹来叫声娘,不孝女儿嫁他乡,谁来照看爹和娘。天上星子颗颗挨,女与爹娘要分开,养育之恩重泰山,割肝孝敬都应该”。哭了爹娘还要哭兄弟姐妹,哭的内容是那么的朗朗上口,每哭一个亲朋好友,他们都会给新娘一个红包,在还没出嫁前,新娘要穿上父亲或母亲的鞋子,当要走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弟弟交换新的鞋子,新娘把事先准备了一个红包给弟弟,这场婚礼也就算完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哭嫁,是我们这里已经流传千年的习俗。
4、家乡的习俗真是意义深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非常的有特色,这些习俗给我的家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那么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一“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一阵风风韵韵的旋律送来了喜气洋洋的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上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个个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一派节日的风光。
一大早,我们一家就依依不舍地从暖洋洋的被窝里爬了起来,妈妈“施号发令”,我们便开始不可开交地忙碌。首先,爸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对联、灯笼等“新年红色标志物”将干干净净的家布置得完美无暇;接着,妈妈干净利落地将新床单、新被褥铺到了床上,给床儿换上了新衣裳……
下午,我们全家都清洗完毕后,妈妈把我们的新衣新袜都拿了出来,并告诉我:“新的一年穿上新的衣装就会有新的面貌,新的成就!”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年夜饭,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子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鱼”。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饭后,我们全家欢聚一堂,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焰火晚会。突然,一朵漂亮的烟火在天空中跳着美丽的舞姿。“轰”的一声,烟火迅速飞上天空只听声音一响火花形成了不同的形状,有圆形;还有半圆形。火花在天空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似乎照亮了整个天空。好一个色彩斑斓的天空。
一年的最后节目便是倒计时迎接崭新的一年的到来。我走出家门,去邀请近邻和我们一起倒计时。突然,我发现室外似乎也被渲染上了春节喜庆的气氛,变得不那么寒冷了。一朵又一朵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开放,我们头仰着,沉醉在这美丽的天幕中。“5、4、3、2、1、0!”随着我们一起倒计时,新年终于在我们的欢呼声中到来。喜悦、欢欣溢于言表,大家都互相微笑凝视着,默默无言。
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二今年爸爸妈妈和我到乡下外婆家过年。其实我很期待乡下过年与我们城里的过年有什么不同呢?除夕夜又有什么不同呢?
但是经过除夕这天大人们一下午的忙碌,晚上终于可以吃年夜饭了,蒸整鸡、蒸腊鸭、蒜苗炒腊肉、烤鱼、辣椒炒腊牛肉、小炒荷兰豆等,桌子上摆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菜,香气扑鼻,弄得我们几个口水直流。大家赶紧坐下来,外公外婆、奶奶、爸爸妈妈、舅舅舅妈、姨爹姨妈、弟弟妹妹加上我一共十二口人围满了一大圆桌,大人们高高举起酒杯相互送上美好的祝福,并祝我们小朋友快乐成长,学习进步!还给了我们压岁钱呢!我和弟弟妹妹也给长辈们送上新年的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吃饭时,妈妈告诉我:除夕吃鱼是为了祝福人们第二年能年年有余。妈妈还说,为什么桌上有很多“腊”制品,是因为每到过年前,人们就会想起湖南的传统,把新鲜的鸡、鸭、鱼、肉用盐腌,再用烟熏成腊制品,到过年的时候再拿出来吃。
团圆饭后,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火炉旁看春节联欢晚会,舅舅还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出去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给我们的除夕夜增添了很多欢乐。突然,听到外面响起乒乒乓乓的锣鼓声,出去一看,原来是村里的舞龙队来了。只见穿着粉红色衣服的阿姨,手举彩色大龙,分成两队欢快的舞起来,几个伯伯则在旁边敲锣打鼓、呐喊。舅舅和爸爸忙着放鞭炮和烟花,迎接舞龙队。舞龙的过程中还有人给爸爸妈妈送财神,爸爸妈妈就给阿姨们红包。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越响,阿姨们就舞得越起劲,不断地变换着式样,屋里屋外不停的穿行,有时还舞成“马”字状。舞龙可真精彩啊!
送走舞龙队,我们又继续看春节联欢晚会,不过,舞龙队还在家家户户继续送财神,小孩子们也还不时的在放烟花,一个崭新的马年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了……
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三父亲用哥才买的新手机给我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哥也买手机了,父亲说这玩意儿还真怪,他在那边轻轻一按,我在这边就有了反应,父子俩就像面对面在说话了;接着又问我何时回家过年,到时要不要他去车站接我。父亲的电话将我从繁忙的“年终总结”中拉回到了现实,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该回家过年了。记得去年回家过年时,村里已经出现几部手机,看来,哥今年干的不错,过年也用上手机了。
故乡小山村的上空炊烟缕缕,肉香四溢,过年的味道于刹那间变得出奇地浓郁了,只是,我还在这浓浓的味道中闻出了一丝淡淡的乡愁,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那个遥远的小山村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大概已经在忙着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糍粑了;无论男女老少,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的年货办的如何,不等对方回答,自己却先笑出声来;家有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员,也开始陆续返乡,他们背着大包小包,逢人就派烟发糖,讲讲自己在外面精彩世界里的新鲜见闻,令沉闷了一年的村庄又热闹起来;我那顽皮侄儿,已将一个很大的爆竹点燃烧,只听得“轰”的一声,铁皮碗飞出二十几米,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将孩子们过年的欢乐捎向广阔的天空。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鞭炮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四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pm体育、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狗⒆庞喙?……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2021春节习俗学生作文五新年新气象,新年趣事多。新年的趣事给了我快乐与乐趣,还给这个新年增添了许多喜庆的色彩。
大年三十,吃过丰盛的年夜饭,姥姥特地给我们包饺子吃,那金黄的蛋饺皮,让人一看就有了食欲,一口咬下去,蛋味伴这肉味,让人永远吃不厌,我吃着吃着,突然,我嘴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疼得我大叫一声,妹妹笑着说:“活该,看你那狼吞虎咽的样子,真……‘’阿姨瞪了妹妹一眼,妹妹才把后面一句话,给吞了下去,我把食物吐出来,妹妹转过头,轻轻地说了一句不卫生,但还是被我听到了,我想:你好的,幸灾乐祸,看在过年的份上,不跟你吵了。经过一翻查找,我终于把让我丢脸的罪魁祸首”抓“出来,是一块银光闪闪的硬币,妹妹又说:”姥姥你也太粗心了,怎么把硬币放进去了……“”你不懂了吧!“我打断她说的,用大人训小孩的口气说:”这是个习俗,因为饺子放在桌上,像一个银元宝,所以把经过处理的硬币放进去,吃到硬币的人说明来年会幸幸福福,万事顺利。妹妹说:“你别乱说,这肯定是错的,姥姥你说对不对?”姥姥带着慈祥的微笑说:“哥哥说对的。”妹妹如受了五雷轰顶,脸红的像红苹果,我轻蔑的看了她一眼想:你当你哥是谁,笨蛋加狗熊?错,大错特错,你哥 是天才。我整个人飘飘然 ,不一会儿就飘到九霄云外了,接着,姥姥一拍脑袋说我好像忘记洗硬币了,我的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洗手间,一边跑,一边吐口水,我疯狂地刷牙,好像世上所有的细菌都在我的口腔里定居了,等我跑回客厅,姥姥说:“其实我已经处理过了,跟你开个玩笑。”接着大家都笑了,我恨不得找根地缝钻进去。等大家笑完了,妹妹问姥姥:“还有没有硬币了?” “有。”姥姥说。大家争先恐后地吃着饺子,我们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来年能过的幸福有趣。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环境决定人格发展过程能否顺利。自我人格的发展包含着自我对所属文化氛围的认同,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环境,这是个体情感归属的所在,是获得健康人格的基础。因此,获取健康人格需依赖良好的乡土民俗文化环境。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包含国家、民族、地域、地理环境等多种文化资源。而乡土民俗文化是社会环境下最主流的文化类型。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提供当地人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也支撑着一定领域、范围的知识体系的沿袭,尤其是那些处于基础学习中的学生们pm体育,乡土文化是其接受并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因此可以认为,乡土民俗文化是个体接受教育并获得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另外,2011年10月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5年1月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为大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建设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就全球而言,在乡土民俗文化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并明显区别于他国和地区的优秀的本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形式和内容,这些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各年龄层的学生牢固掌握本民族、国家相关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所学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包含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文化,更包括涉及本民族、国家的历史、优秀人物、优秀思想和其它人文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更多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通过其熟悉的文化环境实现对知识体系与社会的认知。西欧各国在一些近代思想启蒙下较早地提倡并开展了乡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认为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不能离开日常所见及所接触的文化,尤其是地理、历史学科的教学。甚至有学者反过来将地理与历史学科合二为一设置为乡土科,可见西方对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视。德国是各国中最先将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的国家,之后愈来愈多的国家也相继开始实施。因不同文化生活的背景差异,全世界目前有多种乡土课程的学习形式:俄国将乡土文化知识渗透至各学科的日常教学,美国将乡土教育与日常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日本是通过乡土民俗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社会与政治变迁背景,澳门的乡土教育则是以寻找因被殖民而丢失的本土文化。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乡土教育尽管形式有较大区别,但因教育的过程和要求符合教育规律而取得不错的效果。我国的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时间晚于西方约两个世纪。虽然早在周朝就有“方志”出现,但其后并未大规模地运用于教学。清末光绪年间(1904)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关于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其中的“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为第一、二学年的教学重点,其后的第3—5学年以朝历代的圣主贤君等内容为核心。强调历史教学要采用各地的“乡贤名宦”等名人的事迹,来培养幼小学子们的“希贤慕善”的心境。清末之后的乱世使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乡土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便纷纷开始提倡乡土文化教育。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蔡衡溪发表了《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一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议论,蔡衡溪编写的《乡土教育纲要》也由大华书局出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各省编写乡土教材作为中小学和普通民众学习的补充教材。随后的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推出了以“搜集乡土教材”为核心任务之一的《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研究组织通则》来鼓励各地开展乡土文化教学。总而言之,以“复兴民族”为目标的民国的乡土教育一直未曾中断,虽然主要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1949年以后,包含乡土教育的我国的各类教育一直都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而不断变换地进行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乡土教育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热潮,其标志是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纪要》,但《纪要》很快就湮没在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所谓“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主要包含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语文各项能力的养成以及提高相关学科素养等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多种方式来实现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但乡土民俗文化教学则会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实现上述功能。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各地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不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本乡优秀人物及与其相关思想不断地补充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这就为中职语文使用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展开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③”乡土民俗文化的教学最重要的核心是重视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根”的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叶落归根”的情结即源于此。同时pm体育,语文与乡土文化的良好结合可以以最贴近生活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植入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使教学通俗易懂。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相关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转化为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因由爱国爱乡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学生习作、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表现形式将对人文历史、人生及社会的思考表达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人生阅历,有针对性地使用乡土民俗文化的学习资源便容易使他们理解历史人文知识,认同本乡本土文化。与普通的教学素材不同,乡土民俗文化的种类众多,内容广泛,是属于既难以掌握又特征明显的教学资源,很多情况下是与学生各自成长背景相关的具有家族化特征的各类文化形式。这与中职生的吃穿住行游乐娱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因势利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贴近学生的乡土民俗资文化教学资源是学生常见的,例如地方戏曲、手工艺术品、地方建筑、特色饮食、宗教文化等等。在整理这些乡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认识,较容易生成荣誉感和自豪感。乡土民俗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便实现了我们想得到的爱国爱乡的德育教育成果。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思想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上世纪80年代西方思潮对以学生为主要社会群体的冲击,90年代西方新自由思想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甚至包括近年来的“韩流”、动漫等软文化的冲击,对相关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理念、个人信仰均造成了重要影响。我们也应该用思想文化的力量抵御部分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各地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沃土,衍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所以以乡土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抵御作用。
依据地理方位的不同,福建省大致可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等几个地区,各个地区的语言、民族、饮食、人物、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物产等乡土民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福建省的民俗文化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于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文化功能。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和闽北的乡土民俗文化差异较大。首先是语言,福建省东西南北各地的语言差别非常大,即使是同一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其语言差异也很显著。例如使用闽南语的地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语言共性较多,但相互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即使是一个地市内的语言也由一定程度的差异,如目前福建各地区语言最为复杂的三明地区。三明有三大汉语方言,即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赣方言。客家方言属于闽西客方言的一个分支,闽方言与闽南、闽北、闽东和闽西的连接地区,并与这四个地区有明显差异。赣方言主要属闽西北赣方言区。闽客家方言、闽方言与赣方言还有交叉过渡地带,最终形成三明市的十种方言互相独立、无法相互交流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各个语言独立的地区一定有着与其他地区相独立的文化现象,有着与之相关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福建省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分布着除赫哲与基诺两个民族之外的54个民族。福建也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其主要人口来源是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来的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人的后裔。福建省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了18个少数民族乡,每个乡都有独立的乡土民俗文化,也是乡土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福建省的饮食闻名全国,并随着人口迁移享誉世界,福建饮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福建小吃。由于福建省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如中原人南下及闽粤融合等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所以境内的饮食内容极其丰富,各地区都有当地的特色饮食,如沙县小吃。尤其是做为我国南方唯一小吃城的漳州市,特色小吃种类繁多。较有名气的漳州小吃有蚝仔煎、手抓面、沙茶面、三角饼、鸭面、双糕润、马蹄酥、豆花、烧仙草、竹笋冻、五香、锅边糊、扁食、猫仔粥、鲁面、蚵仔面线、四果汤等几十种。另外,闽菜也是福建特有的全国重要菜系之一。福建省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也多样的,影响较大的有木偶、地方戏曲与曲艺、杂技等形式,各地市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内容。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的“榕城三绝”和“福州三宝”是当地民间工艺最具代表性内容。福州三宝中的脱胎漆器是与景德镇瓷器及景泰蓝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福州的传统艺术的代表是评话、十番和闽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福建省物产也极为丰富,全省均盛产且以泉州安溪为代表的茶叶、德化陶瓷、永春老醋、漳州水仙花、武夷岩茶、兴华米粉、龙岩干、尤溪广前金桔等上百种非常闻名的各地特产也都带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印记。总之,福建省各地区均有种类丰富的文化形式,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上述文字所提及的还远不能列举出所有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还需要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查找、总结和归纳。
(1)规范编制乡土民俗文化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应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组织编写乡土民俗文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各地应将其独特的乡土民俗的文化形式和代表性内容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2)开拓学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福建省内的各种乡土民俗文化均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传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相关文化的研究内容上进行宽度与深度的扩展。如福建有宋慈、柳永、洪承畴、黄道周、蔡襄、李贽、郑成功、林则徐、冰心、郑振铎、陈远光、陈嘉庚、舒婷等数百位历史名人,相关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艺术作品、思想体系和人物影响都是可以在学习中进行深度宽度拓展的;福州三宝和榕城三绝均为手工艺制作,在学习中不妨借鉴《景泰蓝制作》的说明方式进行详细了解;对福建各地的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高甲戏、南词戏、芗剧、莆仙戏、闽西汉剧等戏剧种类的学习,可以参考比照中职语文课本中的《窦娥冤》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紧抓各种不同类别的乡土民俗文化形式的各自特征展开教学。
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以同里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各类调查问卷,家长和孩子的同里一日游等活动,让幼儿深深感受到“我住在同里”、“我是同里人”,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衍生出好吃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小吃”;好听的同里“我喜欢说同里话”;好玩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工艺”、“我喜欢同里的节日”、“我喜欢同里的桥”;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等话题。一系列的活动真正验证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这句话的内涵。
我们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如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面,也不只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涉及幼儿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分散在幼儿园园内、园外的各个角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与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园、珍珠塔、崇本堂、嘉荫堂、明清一条街、古镇大戏台、同里天元围棋馆等)签订协议,作为我们的园外实践基地。另外整个同里古镇本身就是幼儿的一个实习场。我们带领幼儿走入古镇,融入社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同伴的合作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更为可贵的是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多领域的人脉资源我们的家长(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研究同里志的),更有“苏州民间工艺家”第一人同里剪纸艺人计建明。
这个过程让老师明白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我们利用成为园本课程。因此,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引导幼儿感受优美、注重培养幼儿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支持幼儿间的合作。我们根据资源的类别、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需要甄别选择,合理开发。选择操作性强的民俗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民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和饮食文化等等。这些资源成了我园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机选择部分。我们筛选了同里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四大方面:1.民风民俗:包括民间小吃、结婚走三桥、节日所特有的文化资源等。2.民间工艺:包括编织、剪纸、形式多样的画种3.名人、名事4.同里民谣。建构了“民风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与民俗”、“民间童谣”等主题式课程。比如:在同里的婚庆习俗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谈话,和孩子一起了解同里婚俗的故事,结婚走三桥的风俗。衍生出同里的桥文化认识桥、夸夸家乡的桥、我设计的桥(画、做、捏、折);了解同里婚俗物品花轿(设计花轿、抬花轿)、请柬、喜糖(包喜糖、抢喜糖)、服饰(设计图案花纹);了解同里婚俗的表演舞龙舞狮、抛绣球、打连厢、挑花篮等。
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教师需要发现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永恒价值,从而帮助幼儿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更加上位、升华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关注课程资源与幼儿学习方式的有效交互,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情境、拓展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通过环境创设、日常生活、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幼儿园内营造民俗文化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将民俗化主题活动更多地渗透到日常区域,开展主题背景下的探究性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开放。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丰富的区域角中,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实施饮食文化主题后创设同里小吃一条街(制作、介绍、买卖、品尝);节日文化主题后创设水乡小舞台(既参与舞狮舞龙、打连厢、童谣等民俗节目的表演,还可以设计门票、规划舞台、设计海报);工艺文化主题活动后生发出水乡工艺坊(蛋壳活动区、瓶子活动区、葫芦活动区、好玩的剪纸区和稻草DIY制作、青花瓷、窗格等)。在“水乡小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充分体现同里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或在“同里小吃街”品尝古镇糕点,或欣赏“水乡工艺坊 ”中的创意作品,或流连于“水乡大舞台”,看小朋友们民俗表演,沉浸于民俗文化课程所营造的浓浓的民俗氛围中。在那里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家乡文化带来的快乐。
哈代历来以乡土作家著称,被称为“威塞克斯地区的道德风尚史家”,“古老的农业文化的最后的声音”。他之所以被定位为“乡土作家”,这与他作品中体现的浓浓的乡土色彩是分不开的。他以诗意的满怀热情的笔调在其小说中融入了故乡的传统文化、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深深的乡土意识。而小说中丰富的民俗因素的运用正是其乡土色彩的重要体现。在《还乡》中,哈代精心描绘了埃格敦荒原上极具文化内涵的各种民俗事项,它们不仅展现了荒原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调,唤起了人们对渐渐消逝的古老文化传统的记忆和怀旧情绪,还有效地成为了作家进行艺术构思的不可剥离的部分,为小说的乡土色彩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里将民俗事项(民俗因素)分为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保健医院等方面的民俗)、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如习惯法和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方面的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民间艺术等)和语言民俗(包括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和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四个部分。参考钟先生的民俗分类,我们可以将《还乡》中的民俗分为四类:传统节日和公众活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礼仪习俗和迷信禁忌;民间歌谣和谚语俗语。这些民俗因素被哈代有目的地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哈代之所以热衷于将民俗因素糅杂进小说中,其最终的目的旨在为读者展现他的家乡威塞克斯的乡土人情,使读者在广袤凄迷的荒原中、在率性自然的乡音土语中、在纯厚古朴的民俗风情中感受乡土民情、陶冶自然心性!
一、传统节日和公众活动。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俗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往往会进行一些重大的仪式或者活动,来庆祝节日,而这些仪式活动同样属于民俗。在《还乡》中,哈代描写了荒原上的篝火节、乡间幕面剧和乡间舞会。这些节日和活动或者为小说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又或者成为主人公思想行为乃至命运发生重要转变的背景和内在动因,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一)篝火节。哈代专列一章,名为“乡间的风俗”讲的就是篝火节。1605年11月5日英国国会开幕之日,罗马天主教堂徒盖伊・福克斯等阴谋策划炸毁国会大厦、炸死詹姆士一世,其中一名同伙告诫其亲戚那天不要去参加议会会议,于是阴谋败露。英国人民点篝火庆祝,以后每年十一月五日为篝火之夜。这天晚上,人们挑着一担担荆棘上了古冢,并将其堆成金字塔形状,接着便找火柴、解藤条,于是,一团团、一簇簇的红色火光,星星点点散落在四周原野上。人们仿佛突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很久以前火葬柴垛的火焰和现在的篝火一样,曾普照到山下的低地。现在和过去浑然一体,荒原还是如从前一样,亘古不变。就在这富含历史和民族文化意味的篝火的映衬下,我们的女主人公尤苔莎,这位夜的女王出场了。她先是出现在荒原的古冢上,然而,在篝火点燃之前又突然隐退了,似乎是游离在荒原上的一个孤独的灵魂。她自动远离荒原上的居民,把枯燥单调凄冷的荒原视作地狱、牢笼,时刻思索着如何摆脱荒原,回到小时候生活的那个阳光明媚、流光溢彩的布达茅斯城。点篝火的场面给小说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坎特尔大爷、费尔韦等村民的闲谈基本勾勒出了尤苔莎、托玛沁、韦狄、克林等主要人物的大概轮廓。此外,点篝火还成为了人物联系的媒介,它是尤苔莎和韦狄约会的信号。在小说的结尾,查利为尤苔莎点燃了篝火,却被韦狄误认为是尤苔莎发出的同意与他私奔的信号,结果引起了两人的悲剧。
(二)乡间幕面剧。幕面剧是英国的一种民间戏剧,起源于中古,后来盛行于英国各处,演于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演幕面剧的演员们穿着光怪陆离的服装,面披条带,演出关于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和他的七位基督徒勇士的短剧。尤苔莎为见克林女扮男装,代替查利扮演土耳其武士参加了演出,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克林,而克林也在观看幕面剧时被举止怪异的尤苔莎所吸引,于是双方陷入爱河。这一乡村旧俗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克林,一个从繁华纷闹的巴黎回来的英俊青年,给了尤苔莎一个错觉――他能帮助她离开地狱般的荒原,前往梦想的天堂,那热情洋溢的巴黎。但克林虽然还乡,却一直未曾与尤苔莎见面,这对于越来越钟情于他的尤苔莎来说,是多么地急切见到这位梦幻中的白马王子啊!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迫切需要某种契机,促使事态向前发展,于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幕面剧,让两位主人公在相互欣赏中深深吸引。作者选择乡间幕面剧,而不是教堂或者家庭晚会上让两位主人公见面,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乡间幕面剧相对而言更具民俗性,能更好地反映荒原的传统文化色彩;第二,对于尤苔莎这样一个具有希腊异教精神的孤傲的美女而言,教会和家庭聚会并不适合她;第三,女扮男装的奇异举止使尤苔莎把克林的目光深深吸引住了,给了他们各自奇妙的第一印象,促使他们迅速坠入爱河。
(三)乡村舞会。这是一种乡村行乐会,是荒原上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交际和放松的一种方式。尤苔莎心情极度郁闷,她与克林的婚姻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现状,克林没有带她离开枯燥烦闷的荒原,反而干起了乡野村夫披荆棘的苦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失望甚至绝望,其忧郁无法排解,于是,她选择来乡间舞会排遣忧愁、苦闷和压抑。而恰好在这个从没想到会遇到熟人的舞会上,尤苔莎和韦狄相遇了,韦狄的出现使尤苔莎再次燃起逃离荒原的希望,她像是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抓着韦狄不放。哈代又一次运用了他手上的特权,让他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激情四溢的乡间舞会上相遇,彼此疯狂地将内心的激情和渴望毫无遮掩地倾泻在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和舞蹈中。这一次偶遇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克林与尤苔莎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悲剧最终无可避免。
二、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哈代从小就在祖母的膝下听她讲英格兰古老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也熟稔古希腊罗马神话。当尤苔莎为见克林而女扮男装扮演土耳其武士时,她感到自己“遭受和厄科同样的厄运:她的容貌的力量,全部丢失了,情感的妩媚,全都掩盖了,风情的魅力,根本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她的声音。”“厄科的厄运”来自一则古希腊神话。厄科是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因爱上美少年那喀索斯遭到拒绝,而形容憔悴,美丽消陨,最后只剩下声音了。尤苔莎感觉自己目前的状态跟厄科差不多,土耳其武士的装扮让她无法在克林面前展露女性的妖娆和妩媚,只剩下她的声音了。这则神话故事的运用,很好的说明了小说人物所处的尴尬境地,将人物性格、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礼仪习俗和迷信禁忌。民俗浸含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因而对于全民族成员具有一种普适性,同时也成为规范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力量。在《还乡》中,哈代给我们呈现了埃格敦荒原上人们的结婚习俗和一些迷信禁忌习俗等,这些旧习俗不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小说情节的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荒原人们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在英国传统中,结婚用结婚公告者,需在举行婚礼前连续三个星期天在所属教区教堂等处预发结婚公告,给人以提出异议的机会。如有人提出异议,婚姻就算无效。篝火节前夕,约布赖特太太公然在教会上提出反对托玛沁和韦狄结婚,这就让韦狄特别没面子,因而心里一直记恨着约布赖特太太。关于巫术迷信方面,在英国人的观念里,年老和怪异的女人被视为女巫,认为她们既会用巫术避祸消灾,同时又是某种不幸的制造者。《还乡》中愚蠢的村妇苏珊把孤傲怪异的尤苔莎看成女巫,认为是她的巫术使她的孩子老生病,于是乘尤苔莎去教堂做祷告的时候用一根大织补针扎她的手臂,以此来放血破除巫术。苏珊的这一愚蠢行为增强了尤苔莎对荒原人们的不满和怨恨,逃离荒原的想法更加急迫,另一方面却使克林更坚定了留在家乡办教育以启蒙村民的决心。后来,苏珊还用蜂蜡和布片做成一个形似尤苔莎的小蜡人,并用几十根针狠狠地小蜡人的身体里,最后用火钳夹着它在壁炉里烧掉。这一行动再次说明迷信思想在这个村妇身上扎根之深可见一般。小蜡人的烧融也暗示了尤苔莎的死。这些古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哈代是想给我们呈现一幅古朴、自然而又封闭落后的威塞克斯农村画卷。
四、民间歌谣和谚语俗语。哈代在小说里经常使用大量故乡的方言土语、谚语格言和民间歌谣,这些语言民俗同样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乡土民风色彩。《还乡》中民谣的运用很富深刻意味,常作为典故或隐喻来暗示人物关系,或者作为娱乐方式来渲染一种特定氛围。篝火节上坎特尔大爷三次唱出一首名为《埃莉诺王后的忏悔》的民谣。这首民谣说的是埃莉诺王后病重,召修士进行忏悔,国王和典礼大臣假扮修士前往,王后不辨真假,吐露私情,供认王子是她和典礼大臣所生。这首民谣表面未曾提及的王后与典礼大臣的私情恰好与尤苔莎、韦狄和克林之间的三角关系相一致。民谣暗示了:像埃莉诺王后一样,尤苔莎在嫁给克林之前就与韦狄有了私情,并惧怕克林知道。《还乡》中还有运用了大量谚语俗语,它们来源于生活,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中,有的来自民俗,如“没有月亮就没有男子汉”。有的则寓含深刻的道理,如“爱情是一种令人伤心的喜悦”等等。
哈代自幼生活在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保持着宗法制社会传统的故乡多塞特郡的农村。恬淡静谧的大自然,古老纯朴的民间风情,敦厚质朴的村民,这一切都深深地植根于哈代的心灵,使他产生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无限眷恋之情,即他的乡土意识。成年后,漂泊于工业都市的彷徨孤苦的生活使他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他像一个带着满身伤痕的游子,急切地渴望回到童年生活的故乡来寻求精神的安慰。当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入,故乡农村的那片乐土势将必亡时,他沉痛地惋惜着传统文化的日渐消逝,这种痛苦与无奈使他的乡土意识变得更加深沉。他深切地希望通过将故乡的一切整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的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古老传统的深切记忆。丰富的民俗因素是哈代小说乡土色彩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乡土意识的自觉体现。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绿色殡葬日益成为殡葬的主要方式,但是改革殡葬方式背后是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单靠行政或法律力量并不能完全解决殡葬改革的问题,因此,敬重民俗,利用民俗控制理论推行移风易俗,会大大减少改革的阻力。
民俗传承通过通俗易懂、脍炙人口、不胫而走的传播方式,不停地改变着人们的习俗文化。利用民俗传承、民俗控制也能够让同族的人们在无意识、不知不觉中接受绿色殡葬观念,并渐渐养成习惯,并推行生态殡葬、绿色殡葬。
民俗控制中的隐喻型可以用笑话、寓言等通俗易懂民俗活动来传播,让人们用便捷的口传文艺形式来了解建立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进行绿色殡葬的重要性。通过民俗传承和隐喻型控制的方式,可以在邻里乡间利用朗朗上口的诗歌宣传,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间习俗编排人们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比如陕北可以用信天游、打油诗等。往往被控制的民俗经过扩散渐渐成为广大人们认可的新习俗。已经为人们熟悉的殡葬习俗会被新的渐渐代替,以往的民俗被淘汰,民俗传承的扩散和控制对人们的移风易俗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乡镇政府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实行的行政制度,中国以前的基层管理主要是乡绅和宗族自治。不妨让民俗的事情更加人性化,通过推崇大家真正敬仰的长辈或能人来担当“新乡绅”的角色,通过人民自治来减少殡葬改革阻力。
每个城镇、村落有一个姓就简单,按一个家族就行,但要是不同姓式,就要有人相互协调,这就要推行“乡绅”,是整个地区最有威望的人,有良好邻里关系、管理能力。将一部分殡葬改革的行政权力下放,确定不同的宗族之间的利益平衡,乡绅的职责对下是监督、协调、引导殡葬改革的健康发展;对上是客观反映实际问题和现状,及时改革不合理政策。是上下的衔接桥梁,这是民俗控制内的,不是外界政府或司法的强制。让殡葬的“礼”和“孝”既有章可循,又可依法而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变化要有前瞻性,让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殡葬礼仪具有和时代同步发展的意识,这就要穿越现在和过去,将两者密切联系,找出共同的载体,通过载体深化改革。
家族宗法观念在死亡的处理上,是以宗亲血缘为根基,遵循各家族宗法观念的殡葬民俗。关于殡葬习俗,儒家的“孝”“礼”、尊卑有序的等级、殡葬伦理观与这种家族制度的结合。所以殡葬就成了家族意识、家族观念、弘扬家族传统的舞台。宗法观念就是一定的民俗控制,在家族制度下,民俗控制的功能制约着每一个宗族内的人,并通过儿时形成的内化家族观念让每一个都去遵守。
首先,关于家族宗法的殡葬规矩,要推行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来带头,和族人共同讨论并形成明文规定的约定习俗,这也可以称为习惯法。这种法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在民俗控制中的威力可能比行政法规还要有制约性。族人内部问题一般都按协定习俗处置。
其次,通过在本族中选出殡葬改革的榜样,让本族管理者带头执行新的殡葬形式,通过这种隐喻型的民俗控制,来对其他族人起到提前教化,执行标准的作用。同时制定制度,让本族人共同遵守,并用奖惩型民俗控制作为保障,如果有人不遵循就要按照本族制度被处罚。由本族管理者一起执行,大家参与就不会失去公平。
最后,平常每个族人都有相互监督的职能,运用监测型民俗控制,在违反之前进行合理的监督并进行教育,从而杜绝事情的进一步恶化,这种控制有助于大家形成一定的习惯氛围,并达到相互协助的效果,小到一个家庭内部的人员,大到整个家族内的相关人员,为大家能自觉遵循殡葬礼法而营造了一个大环境。有着共同利益的大宗族,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宗族的正常秩序和正当利益。
在共同监控下,人们逐渐顺应了殡葬新习俗,并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动态平衡的殡葬新习俗的循环传承。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重,人们无论是经商、买房还是殡葬都会多少考虑风水问题,对墓地的风水尤其看重。既然土葬有其本身的优点,而大众一时半会无法接受火葬等其它方式。现在土葬为什么不因势利导,借助风水文化来引导绿色殡葬理念呢?无论城市、农村、山区都可以刻意营造一个“风水”宝地的墓地或寺庙,让祖先葬入其中。可以先从分散土葬到集中土葬,将同族或同姓的人集体葬在一起,建立同族公墓。
当新的殡葬方式为大众接受时就可以继续改善,由占用耕地到不占用耕地,开始的时候人们不愿意在自家祖坟上种植任何东西,随着深埋、不留坟头等行为被认可时,就继续倡导在荒芜的“坟头”上种植树木或其它人们能接受的植物,无论是大块土地,还是山川、丘陵都可种植,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殡葬的民俗要求,也可执行绿化的理念。人可以安葬环保棺木,只要符合环保的理念都可以。使殡葬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相互结合,可谓是一举两得,改革殡葬造福后代,民俗文化有传承,这种绿色观念一样可以代代相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闽西这块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享有东方古城堡的土楼建筑、红色之旅的古田会议、独具特色的闽西干等,这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人文内涵,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孩子们可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上《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懂得引以自豪的家乡美景冠豸山的来历,教师向孩子们讲述它的来历:相传,七仙女中最小的名叫紫霜,被王母娘娘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紫霜看见赶山神正在赶山。于是问道:“赶山伯,您这回要把这些石头赶去哪里呢?”赶山神说:“南方泥多石少,大地上虽长满香桂杜鹃,遗憾的是没有石头衬托,我现要把这些石头赶到南方去,让南方的风景更漂亮。”紫霜听后也想去,山神答应了,紫霜便骑着弼马温派的一头最壮实的天马,一路天马行空而去,很快就和赶山神一起到了南方冠豸山地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课堂上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述家乡名山的传奇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带进了那迷人的神话中,增添了对冠豸山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样,在教学教科版二下《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时,教师用家乡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家乡的故事。一段家乡的方言故事,让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媒体有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融入生活,积极参与到学生中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时,通过媒体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彩,丰富教育内涵。
如要教学教科版二下《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活动时,为了展示家乡人的生活,教师用媒体播放一年一度的元宵盛会“走古事”的画面搬进课堂。“走古事”这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别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连城罗坊等客家人居住地。活动体现了客家人淳朴、忠厚、善良的风格。勤劳、古朴锐意进去的民风,展示和弘扬了罗坊优秀的民俗文化。这种融于中原人的强悍风格和当地人的古民风于一身的活动场面十分壮观热烈、紧张刺激,每每吸引着客家民众参与观看,成为当地客家民众最大的集会,因而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这些场面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自己早有耳闻或亲眼目睹,教师将这一民俗文化用媒体向孩子们展示,把他们带进了那激动的狂欢节上。看完录像,师问:此时此刻,你看到家乡有如此的狂欢活动,你最想说什么?生:我非常喜欢看这个活动,希望每年都能看到。生: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活动感到骄傲。生:希望我们家乡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一段民俗文化把学生带到了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又重现于课堂,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家乡,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许多学生生在家乡、长在家乡,但是对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不十分了解,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二上北师大版第四单元《我爱我生活的地方》内容时,积极开展了“让民俗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教学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自然中、社会中、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学一学: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当地民族乐器的认识,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编演民族舞蹈,广泛收集有代表性的材料,如闽西汉剧、采茶戏、山歌戏等。学生可以通过乐器知识的介绍与交流,欣赏地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等,让有能力的学生登台演奏。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将当地有特色的舞蹈音乐搬进课堂,一方面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跳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可以将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舞蹈音乐拍摄下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进一步展示我们生活的地方线.说一说: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也有他们独特的地方。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家乡的民间文化,课堂上相互交流,介绍家乡常见的工艺品,如中国结、年画、刺绣、根雕、剪纸、雕刻等,说说这些工艺品的特殊意义及制作方法,从而感受到家乡人的智慧,激发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3.做一做: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做工精巧、独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民间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民间文化工艺品,如花灯、年画、剪纸、刺绣等制作方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地方民俗文化带进课堂,把民俗文化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拓宽教育渠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整治婚丧礼俗陋习,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嵊泗县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厚养薄葬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刘永革任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的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均成立了以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社区(村)、各乡(镇)属企业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级级把关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同时,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年底综合考核。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身边陋习我来说”“明准则 弃陋习”三项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各乡镇、各单位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夜学习、支部党课、微信群等各类形式重点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开展讨论20余次,在嵊泗及嵊泗传媒两大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十大陋习”评选活动,为全县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编印《移风易俗学习读本》2000余册,提炼文明婚庆,文明丧葬“十倡导”“十禁止”,并制作成宣传册分发至各乡镇、单位。各乡镇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让渔农村党员干部明确什么事不可以干,应该怎么干。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林志波在他父亲的丧事办理中带头破除渔农村陋习,对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乡镇的正面典型也正在逐步涌现。
自2018年9月启动“整治婚丧礼俗陋习 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县共确定了菜园镇东海社区、马关社区关岙村,洋山镇雄洋社区、城东社区,嵊山镇壁下社区,五龙乡黄沙社区,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龙乡南港社区,花鸟乡花鸟社区等9个婚丧礼俗整治试点村。截止目前,所有的试点村均出台了行动方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金牌厨师队伍、金牌菜单,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婚丧事宜的操作流程、规范了集体办理地点,让群众办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洋山镇率先召开婚丧礼俗工作动员大会,积极发挥镇机关、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先行履行移风易俗文明行动。五龙乡黄沙社区村积极推动家宴中心建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定制“二类菜单”,全体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中先行先试,2018年末已有群众在黄沙村家宴中心办节俭喜宴。县级层面,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又联合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下发《进一步明确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双报告”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事前报告,事后备案”双报告制度。又与县委统战部就丧事吹拉弹唱进行了专门协商,劝导丧事办理者能在治丧路线中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
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整治的同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细胞的创建。积极开展“嵊泗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选树与宣传,用身边典型榜样的示范力量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渔农村的思想阵地。黄龙乡的幸福黄龙季活动中融入了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等内容。洋山镇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富有洋山特色的乡风文明倡导评议,乡风文明节目编排,“春泥计划”等各类活动。
(一)群众对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认同感不强。大部分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子女结婚或者老人过世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办的体面。少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禁止烧纸钱祭品,禁止吹拉弹唱,禁止婚嫁“相喜”贡品铺张浪费等规定有抵触心理。
(二)“封顶制”酒店餐标落地难。因为酒店的经营属于市场行为,餐标的制定由酒店定价,去年我中心牵头召开全县各大酒店洽谈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酒店明确表示不接受或难以执行该项规定,仅华侨在洽谈会后出台了2888元的办酒餐标,宴席办酒餐标无法实现。
(三)监督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喜宴酒店办酒餐标每桌定在3000元以内,菜品在20个以内;禁止使用豪华迎亲车辆,禁止收受非亲好友礼金、礼品;控制丧事宴席人数在100人以内,酒店办酒餐标在1000元以内等相关规定。除非是有其他人员举报,不然即使配备专门的检查力量,也无法做到全程监督,仅靠操办人员自觉。
(四)供群众集中办酒的场地资源缺乏。渔农村百姓有习俗、有禁忌,习惯丧事和喜事一定要分开办,因此对集中办酒场地的建设要求高。据初步了解,全县所有行政村中容纳10桌以上集中办酒的并不多,很多是依靠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资源,硬件设施差,群众都不愿意接受。新建家宴中心共享性不强,且牵扯大量资金,乡风文明工作经费未做专门安排,家宴中心建设推进难度大。
(一)完善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属有关单位、乡镇年底综合考核,采取平时检查和年终调研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排出位次,树立典范。同时,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把开展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三)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移风易俗,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相关规定,对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在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教育引导活动,要求这一群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有关纪律和要求。在工作开展中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列入村规民约,通过公开栏、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树立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新风尚。在乡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社会宣传和文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