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6686体育 >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杏彩体育官方网站习俗渐渐远去 春节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记忆里

2023-02-24 09:57: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杏彩体育春节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大的一个节日。然而,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春节却越来越“单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一段北方过年的童谣道出了以往春节前后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说,喝过腊八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完整的一个春节过下来得个把月。

  src=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src=资料图:2018年1月30日,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市民在挑选年画。当日,临近春节,置办年货成了众多昆明市民的头等大事。正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各色年货琳琅满目,观展的市民迫不及待地将“年味”带回家。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

  资料图:2018年1月30日,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市民在挑选年画。当日,临近春节,置办年货成了众多昆明市民的头等大事。正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各色年货琳琅满目,观展的市民迫不及待地将“年味”带回家。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不过,繁忙的现代人哪有时间做完这繁琐的一套?匆匆的脚步让传统年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至于在春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传统年俗保护显得越来越迫切。

  前几天,在北京工作的王宗静,给远在陕西延安农村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大意是今年春节不回家了,大年初二就要与朋友出国旅游。

  这通电话让父亲王国忠心里很不舒服。按照王国忠的设想,再过几天,儿女和孙辈就回家了,这个农家小院肯定满是过年的喧闹。

  王国忠想跟女儿好好谈谈,准备让92岁的老母亲一起劝劝孩子,于是打开了微信视频通线岁的奶奶盘坐在炕上,顾不上劝孙女,反倒数落起自己的儿子,“你爹越来越懒了,连窗花都要买现成的。过去正月里过完年,大家没事时,姑娘媳妇就会聚在一起剪窗花,各种各样剪出来,然后留着,待到来年腊月二十三过后才拿出来贴上”。

  站在炕边的王国忠一脸无奈,老母亲则还在滔滔不绝地给早已心猿意马的王宗静讲着俗:“为啥要等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再贴,那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杏彩体育官方网站灶王爷一走就没人看着了,可以随便干点什么。可现在,贴窗花的日子也不讲究了,刚腊月十几就贴上了。”

  一通视频电话,尽管奶奶说了不少俗,可王宗静压根儿没听进去,她还是决定按预订方案执行。

  腊月三十早上,大家就会早早地到家报到,女人在家帮老人准备饭菜,有些东西要做一大锅,然后放在那里,一直吃到大年初七;长辈要带着儿孙到村北头,在自家祖坟前磕头、烧纸钱。回到家,小孩儿到大门口放上一挂鞭炮,鞭炮声响,标志着春节正式开始。

  傍晚还有个小“仪式”,主角是根椽子。父亲王国忠会把椽子横在院门内侧,叫做“挡节”。放好了“挡节”,全家就要去家族祠堂拜祖先,当地称之为“拜影”。所谓“影”就是写有祖先谱系的一张大纸。与家谱不同,“影”上只记每一代的嫡长子及其妻室;

  拜过了“影”,王宗静全家人围坐在大桌周围吃团圆饭。之后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岁更子时放鞭炮——送岁。

  大年初一一早起来,王宗静的哥哥会再放一挂鞭炮,意为迎春。小孩儿给父辈磕头拜年,父辈则给村里的长辈磕头拜年。

  到了大年初五,当地还有一个传统,这一天不能放鞭炮,要过“穷日子”,这天要吃一种用糜子做的“搅团”,这是一种粘食,据说是为了糊穷窟窿。

  “大年初六之后,村里开始送秧歌。远近村的老百姓都会来赶热闹,整个县场被热闹的秧歌汇演和人群点染得一片红火,直到正月十五的灯会,春节才算到了尾声。之后,乡民各自散去,春耕夏作,周而复始。杏彩体育官方网站”王宗静说。

  “这只是春节正式开始之后的步骤,春节前的规矩更多。其实,我们更在意的是过年前的那些准备工作和满满的期待。”王宗静说,但是,现在已经不讲俗了,更多的是吃吃喝喝,大家抱着手机玩,“只是形式上的过年”。

  其实,王国忠也觉得现在过年没以前那么忙叨了。“早些年,要提前好几天准备过年的吃食,单摊油糕就得好几天——将硬糜子面和水搅匀,摊在鏊子上,一个个烤出来,上百张油糕撂在一起,过年时能吃好久。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弄这个麻烦事了,想吃,村里专门有人家做了卖。”在微信里,他这样说道。

  src=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src=资料图:2018年1月22日,山西太原,民众拎着大小各异的空壶排长队购买老陈醋。进入中国农历腊月,山西的陈醋销售迎来高峰,当地民众用自家的各种容器打散醋为春节做储备。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

  资料图:2018年1月22日,山西太原,民众拎着大小各异的空壶排长队购买老陈醋。进入中国农历腊月,山西的陈醋销售迎来高峰,当地民众用自家的各种容器打散醋为春节做储备。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在王宗静看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在结束一年繁忙的工作后,春节被更多人当作除国庆外的又一个假期。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春节传统习俗被不断简化,能够流传保留下来的也会越来越少。

  2017年春节前,有媒体曾对2002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受访者认为独特的年俗是年味儿的体现,64.3%的受访者认为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方式,60.9%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家乡有独特习俗,让春节更有意义。

  对于这些大大小小的过年习俗,北京市民郭英有时感觉太循规蹈矩了,“不过如果不按这些习俗做的话,杏彩体育官方网站就没有年味儿了。我们家比较注重传统,这一套程序做下来也很有仪式感”。作为老北京,郭英的记忆里还保存着一套完整的过年习俗,但是这套习俗现在看来却“不现实”: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今天城市里已经没有了灶间,厨房里只有煤气灶,所以想祭灶也不知该把灶君的画贴在哪里,难道贴在抽油烟机上?”郭英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已经无暇花费大量精力准备过年,忽略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很多仪式能省则省。现代生活离开了传统的灶台,“过小年”缺失了它的重头戏——祭灶的仪式,而只保留“扫尘”的内容。

  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尘”与“陈”谐音,所以春节前扫尘也就有了除旧布新的含义。“可能很多像我一样的中年人还能记得儿时随着家长翻箱倒柜大战灰尘的情形。”郭英说,“祭灶日”变成了人们打扫房屋的“家庭卫生日”,甚至有越来越多家庭因工作繁忙选择家政做卫生,每到春节家政市场就异常火爆。

  家庭祭祖也不再盛行,家有老人的还会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而更多的年轻人对古俗已经一无所知。至于“接玉皇”“迎神”“上坟请祖”等习俗几乎不见了踪影。

  按规矩,春联必须在除夕之前贴上,上联贴在进门之右边,下联贴在进门之左边。末字是仄声的,是上联;末字是平声的,是下联。“现在许多春联是印刷品,尽管看起来更加金碧辉煌,但总不及手写的那样让人珍惜;有的对门两家,竟然会碰巧贴了一模一样的春联,更不幸的,甚至将上下联贴反。”对于这样的现象,郭英说自己也只能是摇摇头。

  src=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src=资料图:2018年2月2日,北京地坛公园,市民经过挂满红灯笼的通道。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北京城年味渐浓。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

  资料图:2018年2月2日,北京地坛公园,市民经过挂满红灯笼的通道。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北京城年味渐浓。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传统习俗中,除夕家家户户要换门神,老百姓信仰门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都住在单元房里,已不用贴两个门神来把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坚固的防盗门”。

  来自南方的徐莹说她的老家还有一项习俗是送橘。“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盛产柑橘,地方话里‘橘’与‘吉’同音,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送橘,家里摆着大橘,请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如今城市中许多年轻人不再送大橘,除了对风俗不太讲究,还觉得用橘子送礼不够上档次,不如送营养滋补品”。

  “贴‘福’字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中国人都看重吉祥如意,希望充满福气。近两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集福字’活动,深得大家喜爱。”在大学期间曾研究民俗文化的赵磊说,这一现象把更多人的注意力引到春节上,无论所处何处,都寻觅“福”字。但是,由于这个活动本身的营销性质,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人们的关注重点从“福”上转移,反而有悖于传统习俗中对“福”的理解。

  “如果把生活比作平淡的河流,那么节日就是浪花。节日给了我们调整精神、再次出发的机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说,传统节日在今天有着更为丰富的现代价值,“传承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认同、调剂精神状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关注与倡导的今天,上述传统节日及其内涵所面临的挖掘传承、与时俱进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萧放说:“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

  资料图:2018年2月4日,在上海江阴路街上,每当临近春节,就是另一幅景象。早在春节来临之前,商家门前就挂满了腌制好、待出售的年货。鸡胗和猪舌用红绳扎成串,咸鸡咸鸭咸乌青上用红纸标注好价格,花色好看的腊肠被捆扎好,隐隐飘散出香气。它们中有些已被买家预定,价格和付款方式已经被写在大红纸上,预示着一年的丰润。许多居住在周边的市民都会来到这里选购,同时,感受从街边散发出来的年味。 殷立勤 摄

  “随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逐渐从传统农耕社会走向现代都市社会,而春节则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春节本身不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但是随着传统乡土村落的衰落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改变,许多基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而这些都承载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我们值得为此采取行动去保护。”萧放说,他很支持现在一些人提出的将春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近年来,关于将中国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大。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尽快推动中国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其中文化部申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6个传统节日均被列入其中,可见国家层面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保护工作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全国各个县区反应很快,调查了解,摸清家底,积极申报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看出速度快、成效大。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指导和规范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效果仍不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立法未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胡文臻看来,现有的这些省(区、市)颁布的地方性法规足够实践应用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相关法律关系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将政府、企业、传承人、消费者、购买公共服务者五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以指导意见的形式制度化,实现包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制度。”胡文臻说。

  此外,在萧放看来,在推进保护春节民俗方面,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重建乡村组织权威。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关键性人物的组织与推动,新乡贤利用国家政策与民间文化资源,制定乡规民约,协调村落社会秩序,带领村民修复村落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村民集体性活动,让村民重新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2018全国两会相关新闻:·中国留学生在瑞典举办春节联欢会喜迎狗年·“洋年货”占六成 中国人春节消费“海风”劲吹·美洛杉矶橙县华裔人口增多 春节文化渐入主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