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6686体育 >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黔西南的苗族传统三亿体育节日和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

2023-10-12 22:26:0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三亿体育黔西南苗族有很多传统节日,由于居住分散三亿体育,加之方言土语多,既有相同的大家一起过的节日,也有不同的仅有部分人过的节日。

  过春节,是苗族一年一度家人团聚和共同欢庆的节日,也是黔西南各方言支系苗族共同的节日,其习俗主要来源于汉文化,因过去苗族过的是“苗年”,由于“苗年”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所以大家都改为过大年(春节)。

  又叫“跳花坡”,是西部方言苗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会交往、谈情说爱的节日。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兴仁、安龙、普安、晴隆、兴义等地的西部方言苗族男女青年都要身着盛装,携带芦笙、箫笛等,从四面八方赶到“花坡”云集,欢度自己的节日。“花坡”地点不定,每年节日到来之前,均由负责的东道主选择一个地方确定,并在“花坡”场中央竖一“花树”(花杆),树上缀满各种鲜花,树尖用红布拴两瓶酒或一块腊肉。跳花时,男女青年围着“花树”歌舞,歌舞队形为男一圈女一圈,交叉围成数圈,男的吹芦笙,女的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围观者达数千上万人。盛会中最精彩最刺激的场面即为爬花竿比赛,即由男青年以各种姿势——或顺爬、或倒爬、或旋转横上,边吹芦笙边往上爬,以爬到树尖取下所挂物品为胜。对此,一般青年望而生畏,有的人爬至树中段,因力不足或技巧不够败下阵来。获胜者倍受敬重,也将赢得众多姑娘的爱慕。

  即元宵节。大部分过十四,少部分过十五,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大年三十夜,即同样宰鸡、宰鸭、祭祖、鸣鞭炮,晚上也兴守夜,不同的是三亿体育,黔东方言苗族过小年须接姑妈和出嫁的姑娘回来一起过。老人过世未满三年的人家,十五这一天必须到其墓地祭奠。

  又叫“新娘节”“敬桥节”“走亲节”。二月二节系中部(黔东)方言苗族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极其丰富,一是早上,每家都要煮几十个鸡蛋、鸭蛋(或鹅蛋),然后分别染成红、绿、蓝、紫等颜色,除用几个供奉祖宗外,其余的由老人分配给全家每个成员,以示祝福。是儿童的,还用专编的网带装成一串背在身上,以示家庭生活幸福,和睦美满。二是中餐要杀鸡宰鸭、煮肉、烤酒、盛宴祭祀祖宗。三是节日这一天,各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履行以下传统习俗:

  送新娘:在过去,苗族青年结婚只是一种仪式,结婚当天新娘就已同送亲的姊妹一道返回了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三亿体育,新娘才由自己的兄弟或亲堂兄弟三至五人送到新郞家,新郎家家族须家家轮流宴请。新娘到新郎家后,前几天亦像做客一样,昼夜由姑子或侄女陪同,寸步不离,直到新娘的兄弟们做客结束返回。新娘到夫家后,一般在夫家住上三至七天,然后请婆婆及一两位老年妇女送回娘家。一些调皮的新娘,兄弟们前脚刚走,自己也跟着跑回了娘家,无奈的婆婆也只好请人陪同跟着到新娘家,以示相送,而且不能生气发火。

  送纺车:苗族妇女勤劳俭朴,聪明能干,所穿衣服均是自纺、自染、自缝,成家立业后,就请外婆家在二月初二送一辆纺车,以示有家有业,生活更美好。

  送寿衣: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若经常生病,身体不太健康,就请亲人送寿衣(若是男寿衣,就由姑娘家送,若是女寿衣,就由舅妈家送),寿衣须是白棉布缝制,然后于二月二这一天送予老人穿,以示身体健康、福如东海。

  三月三即清明节,黔西南各方言支系苗族的共同节日,主要是上坟挂纸,祭祀亡故的先祖和亲人,过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较普遍,而今有的过“三月三”,有的过“清明”(节气),有的选择“清明”前后过。过节这天,各家都煮黄糯米饭吃,并带上山祭坟。一些人家,还在清明节期间为祖坟立碑,办“坟酒”。

  四月八节主要是西部(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在过。节日这天,没有任何仪式,大人休息,邀约闲谈聊天:青年小伙子则上山摘笋子、捕捉蛤蚌,下田捅黄鳝,上坡追捕黄豆雀或下河捕鱼;小孩子们则一群群邀约上山玩乐、摘杨梅等野果吃。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黔西南苗族的共同节日,这一天,除杀鸡宰鸭供奉祖宗外,家家户户都要把菖蒲、艾叶挂于门上,以示驱魔辟邪,并将菖蒲根丢入水缸中消毒杀菌,同时还用雄黄泡酒喝,每人至少都喝一口,以防病除病。苗医们这一天都喜欢上山采药,或自用、或拿到街上销售。

  黔西南苗族都过六月六节,其中中部(黔东)方言苗族过得较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粑,粽粑有马脚形的、有三角形、有素的、有油的,三角形及油的主要是自家食用,素的马脚形粽粑除自家食用外,主要是用于走亲戚,即作为节日礼物挑送给外家。新婚的人家,男方家须邀约三至五人,挑120至180或240个粽粑到女方家去走亲,女方家族和内亲将轮流进行宴请,持续二至三天。所以节日期间,苗族处处都可听到唱歌敬酒、跳板凳舞的欢笑声,呈现出浓烈的节日氛围。

  七月半是各方言支系苗族的共同节日,黔东方言苗族叫“ nongx mol”(囔牧,即吃卯节)。该节过的时间不一致,大多数人家过十三,但有的过十四,还有的过十五。过七月半要祭祖,供品有猪肉、鸡肉、糯米、酒、嫩玉米等,如果田里有谷穗,还要摘十来个谷穗来蒸熟后同其他供品一起供祖。晚上,除祭祀祖先外,还要将点燃的香一支接一支从大门口一直插到田边,以示迎接新粮,黔东方言苗族叫:“Seik bieex gad”(色别嘎,)。小孩们则将点燃的香分插于捧瓜、茄子或橙子上三亿体育,另一端穿一长杆,扛着四处游玩,称“Gueid Bod hxangd”(扛香果),意为丰收在望。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也叫八月八苗族吃新节,黔西南苗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是黔西南法定民族传统节日。

  节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据黔东方言苗族神话传说:古时候,洪水滔天,生灵灭绝,唯有阿石、阿兰兄妹及其所养的一只猎犬得以幸存,猎犬在逃难穿梭谷地时尾巴上侥幸粘着几颗稻谷粒,成为唯一的谷种,阿石、阿兰兄妹喜出望外,小心将其折下,精心栽种培植,逐年增多,喜获丰收,人类从此又有了粮食。为感激猎犬带种功劳及阿石、阿兰兄妹的辛勤劳动,每年农历八月辰日(苗历“辰日”读作“乃新”),正值稻谷黄熟收割时节,苗寨便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烤酒,煮花糯米饭,或邀客共饮三亿体育,或举家同乐。这一天,人们均放下农活,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佩戴华丽首饰,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喜庆节日和丰收。从此,节日便代代相传至今。

  2000年,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同意,将“八月八苗族吃新(辰)节”易名为“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主要是晴隆、普安湘西汉语方言的苗族过。即立夏这一天,大人头戴篾帽,把小孩带到树下,并把事先煮熟的鸡蛋拿出来,边吃边与小孩谈话,一问一答,以之作为过节的一种形式。如大人问:“你来干啥?”小孩回答:“我来躲夏天”,等等。

  望谟岜凤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但各寨过节的时间不一致,主要是以收完庄稼为准,只要该寨庄稼收割完毕,全寨即临时约定一天过节,杀鸡宰鸭,猜拳行令喝酒,全寨同乐,热闹非凡。

  苗族除以上重大节日外,安龙鲁沟良台及贞丰边环半坡苗族还有正月三十“了月”节;普安青山苗族还有十月初一“牛王节”等等。(文/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王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