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6686体育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三亿体育参加婚礼送五斤粮票当贺礼 退出历史24年老票证今何在

2023-07-24 11:27: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三亿体育50斤粮票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很难作答。因为在票证时代,有钱没证买不到东西,票证的价值无法用钱来衡量三亿体育。吃饭要粮票,扯块布做衣服得有布票,连买盒一分钱的火柴也得用火柴票那些花花绿绿的票证你认识多少?

  今年59岁的张女士至今还对曾经那些名目繁多的各种票记忆犹新。那时她家住在一个大杂院,每次居委会的大妈都带着全院人的粮票,去一户居民家,作为发放地点。“我们院很深,所以就去进院第一家。居委会的人进院就开始喊领粮票了!前院的人家基本上就能听见,都拿着户口本和各家自己的装粮票的家伙什儿出来了。”

  为了把各种粮票铺开,大妈基本上都只能“上炕”,蓝色、粉色、绿色、黄色的票能铺满一床。领完了的人家自觉往后院走,再帮着喊几嗓子“领粮票了”。“一般居委会的人会来两次,两次都没赶上的,只能自己拿着粮本去领。”张女士说,发粮票在那时候看起来是件“大事儿”,“我记得有一次问我闺女长大想干吗,她说她想当发粮票的。”

  粮票的发行和使用,用的是定点和定量的办法。按照年龄和职业,市民每个月的口粮数被分成了100多个等级。全市1000多家粮店,分成不同的片区,谁家到哪个粮店买粮,都是固定好不能变的。

  张女士说,日常的粮票都是一个月发一次,副食本上芝麻酱、油等副食品,基本上都是在副食本上一次划定一年的供应量。“每家每户供应多少,要根据人口,还要根据岁数,比如孩子从小学升了初中,粮本的粮食供应量也就跟着变了。”

  除了普通粮票,一种叫“全国粮票”的“硬通货”绝对是抢手的紧俏品。除了全国通用,谁家要是能有一张全国粮票,也就代表你家能比别人多了10斤到30斤的粮食供应。

  物资匮乏的年代,粮票成了贵重的礼物,别人结婚,送5斤粮票,到医院看病人,留下10斤面票,人家要感谢你大半天。到别人家做客,也都要带着粮票,否则会让主人很为难。

  无论物质如何匮乏,春节绝对是中国人不可忽视的节日。即使是多了一点点的副食供应,也都是弥足珍贵的。“每年春节,都会给发一年一次的瓜子票、花生票,芝麻酱和油也都会额外多给3两。”

  虽然粮食和副食都是凭本凭票,但也基本能足量供应。不过,当时的“三大件”等物品却绝对供不应求。张女士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当时像大衣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都是“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必须要凭票购买。

  “我记得那会儿是各种票发给工厂,工厂再分配到车间,车间再分配到各个小组。基本上一个20多人的小组,自行车、缝纫机什么的一年能有两张票,像电视机、收音机这些更抢手,一年有一次就不错了。”票分到组里,大家就用抓阄的方式分配,“比如我抓到了一台电视机,但是想要自行车,那你就自己和抓到自行车票的同事商量去吧,人家同意,你们俩就自己交换。”或者是组里正好有要结婚的青年,小组长就要召开全组会,大家举手表决,如果同意的话,大家会将仅有的大衣柜票等让给这个同事。

  如果家里添丁进口,那么还可以凭着孩子的出生证,到街道居委会办理证明,这样才会有购买牛奶的资格。“会给发一张小卡片,叫取奶证,上面画着30个小格子,每天一瓶,奶站的人会在上面画一个钩。”为了保护这张珍贵的取奶证不丢不坏,张女士家的取奶证被“镶”在一块小木板上,与取奶的小箱子挂在一起,这样就又结实又不容易丢。

  如果每月的粮票用不完,很多居民都会拿着富余的粮票,到农贸市场与摆摊的农民进行“交换式”的买卖,在明面上不存在货币性质的粮票在私下里有了货币的功用。“比如可以几斤粮票换个塑料盆,几斤布票换个小奶锅,或者跟农民换点鸡蛋。”

  在1990年前后,粮票、粮本、副食本、各种五花八门的票据一夜之间全成了“废纸”,张女士家里那时的各种票据还有好几大“版”。“记得还留了一阵,还想着万一哪天又凭票了还能继续用。”但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物资供应越来越丰富,这些成“版”的粮票,也都成了孩子过家家的玩具,随着时间和时代消失殆尽。

  为缓解供求矛盾,从1956年开始,首先对机关团体、集体伙食单位的副食品供应实行限量、凭证(票)定量等办法。1957年,扩大到居民定量消费。1962年,凭证定量供应的商品达到102种,其销售额占全年总额的44.8%。1993年,持续38年的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政策才宣告结束。200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中不乏相关记载。

  1960年,副食品货源紧张。到当年的4月15日,猪、牛、羊肉库存只有1805吨,仅能维持1个月的定量供应。凭证凭票限量供应的商品由上年的4种增加到23种。1960年春节对居民凭肉票供应猪、牛、羊肉6两,糕点、糖果、年糕每人每次限购1公斤,白酒2瓶,元宵30个,南糖5两,肉罐头1筒。

  肉、禽、蛋库存急剧下降,只能保持特需供应,居民手中的肉票无货兑现。从当年6月起,对居民停止肉食供应。只在新年每人发肉票2张三亿体育,每张供应2两;春节每人发肉票1张,每张供应2两;鱼0.5公斤,白菜1.25公斤,豆腐5两,粉丝、粉条各2两,水果5两,酱豆腐、臭豆腐2块。每户供应海带、海蜇、榨菜、大葱各5两,啤酒1公斤,黄花、木耳、花椒、大料、生姜、干辣椒、虾皮各1包。

  1962年4月,北京市对55种商品实行凭购货券供应。如茶叶每斤收券1张至3张;水果、蔬菜罐头每筒1张至2张。新年、春节、国庆均凭票供应了鸡、鸭、白酒、露酒、茶叶、粉丝、粉条等副食品。

  “”期间,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受到破坏。为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取消的凭证限量供应办法又重新恢复。

  1972年3月,对居民供应的猪肉由内部掌握,每次限购1.5公斤至2.5公斤;11月,供应鸡蛋采取凭证不登记,每次限购1公斤。

  由于肉类货源紧张,1977年4月,对居民供应的猪、牛、羊肉由凭证限量改为按户定量,每人每月供应猪肉1公斤;供应的牛、羊肉每人每月1.25公斤。从10月起,供应居民的鸡蛋降为5两,对机关团体等停止供应鸡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农副业生产迅速回复和发展,北京市副食品货源日益好转,大多数商品逐步取消凭证限量。1979年6月,猪肉货源增加,市民除每人每月定量2斤以外,还可以凭证每次购买5斤,12月对居民供应的猪肉敞开销售。

  1988年,北京市实行凭证供应的副食品有猪牛羊肉、鸡蛋、食糖、粉丝、粉条、淀粉。同时,由于实行多渠道放开经营,市民可以在市场上议价买到定量供应的商品。

  1991年3月,粉丝、粉条、淀粉敞开价格,9月停止发放食糖票,敞开供应。

  1993年,停止印发北京市居民、机关团体、驻京部队购货证。至此,持续38年的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政策宣告结束。

  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老票证也有一席之地。但与“炒”邮票不同的是,收藏票证的人更多的是出于情怀,因为它们记录着那个渐渐远去的时代,印证了那段真实的生活。

  综观票证的发展历史,它是物质缺乏时代的产物。物质供应越紧张,票证种类越多,供应条件越苛刻,从《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的记载中,可以找寻到许多回忆和细节。

  1954年,生猪生产下降,收购减少,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政府开始采取控制供应。1955年7月,对零售市场采取每次不超过3斤,限量不限次,售完为止。1957年12月1日,北京市实行猪肉“凭证定量”供应。按不同消费对象分为5个档次,城镇居民每户每天限购1元猪肉。1959年1月,猪肉货源紧张,又改为“按人凭票”供应。1977年4月,再次恢复“凭证定量”,居民每人每月可买2斤猪肉。1980年1月,北京市取消猪肉“凭证定量”供应,敞开销售,并准备放开猪肉价格。此后,根据猪肉货源的松紧,短期内又实行过“凭票定量”或“凭证定量”供应的方法,直至1992年。

  在一段时间里,买鸡蛋或者鸡鸭等禽类,不是凭鸡蛋票,而是要凭肉票或购肉证。

  1958年,鸡蛋开始限量供应,每次限购0.5公斤。2月18日至3月,居民凭购肉证每户供应0.75公斤;10口人以上每户供应1.25公斤。4月,取消凭证限量供应。12月又实行按户定量供应。

  1960年至1961年,鸡、鸭折合肉票供应,0.5公斤肉鸭折合肉票0.5公斤,后由于货源不足而停止了供应。

  无独有偶,食糖也是要凭购肉证供应。1958年,食糖开始实行凭证供应,居民凭购肉证每户每月供应糖1公斤。1959年1月,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居民每户供应食糖0.5公斤。随后的几年三亿体育,食糖供应一度吃紧,供应标准被压缩。1963年,年人均消费食糖1.5公斤,是1953年以来的人均消费最低水平。到了1964年,食糖货源好转,为了扩大牛奶销售,规定每月订购牛奶1磅者,供应食糖0.2公斤。

  1960年7月1日起,对肉罐头每斤收肉票0.25公斤。1961年4月1日,鸡、鸭罐头每斤收肉票0.5公斤;9月,鱼、虾罐头1公斤收肉票0.5公斤。1962年4月25日,53种水果、菜罐头凭券供应,收券1至2张;7月1日,鱼、虾罐头敞开出售;8月1日,水果、菜罐头敞开销售;11月1日,鸡、鸭罐头敞开销售。当年购进罐头45956箱。1963年1月21日,肉罐头改为凭券供应;2月14日,罐头全部敞开销售。

  上世纪70年代,酒类市场国内供应趋于紧张。1973年1月,白酒实行凭证登记供应每人每次1瓶,饮食业不卖整瓶酒。1974年1月,市内东四、西四等7片繁华地区不卖白酒。对居民实行凭证登记限量供应。居民、农民证每月供应1.5公斤或3瓶,个人证1公斤或2瓶。随后几年销售形势好转,1976年酒类销售37075吨,人均年消费4.4公斤。1978年,酒类销售达到51060吨,人均年消费5.9公斤。

  1960年3月1日,奶制品实行凭证登记限量不限次供应。9月1日起,实行凭证定量供应,2周岁以下儿童三亿体育,每人每月供应1公斤。1962年1月起,代乳品实行凭票供应:7周岁以下儿童(含7周岁)每人每月发1张食品补助票,2周岁以下儿童(含2周岁)凭票可买代乳粉1公斤;2周岁至7周岁凭票可买一斤,3月开始凭粮票也可买代乳粉。11月,炼乳敞开供应。

  到了1963年,奶粉敞开供应。5月22日,每斤粮票可买代乳粉1公斤;6月30日,代乳粉敞开供应。同年11月,代乳粉、糕干粉恢复收粮票国内供应,每斤收粮票0.25公斤。

  随着票证使用历史的远去,它的收藏价值正在为人们重视。事实上,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票证只是小众产品。在收藏界,票证主要是指粮票,发行的越早其收藏价值越高。在潘家园网上商城一家店里,一枚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标价9.9元,而一枚1965年的全国通用粮票则标价19元。“成套的比单张的贵,”店主表示,这和集邮是同一个道理。此外,根据一般的收藏经验,全国性藏品价格一般高于地方版,但票证却是相反,“全国通用”总是难与“地方版”相匹敌。店主认为,这恰恰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收藏规律。

  “别看网上说有的粮票成千上万的,只要是你从家里能找到的,基本都不值钱,”马甸邮币卡市场一位摊主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收藏界都是物以稀为贵,那些市价较高的品种,存世都比较少。以有“票王”之称的196×版全国通用版粮票为例,发行于1960年至1962年之间,全套6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半斤、1斤、3斤、5斤。它并未正式发行,只有票样,市场参考价为一般品1万元左右、好品为每套3万元到8万元。

  虽然在收藏市场的分类中,票证与邮票归为一类,但与“炒”邮票不同的是,收藏票证更多的是出于情怀。

  在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展厅里,摆放着不少老票证。1966年的全国粮票、1972年的北京市棉花票、1971年度北京市个人购货证这些已经泛黄的老物件记录了远去的岁月。一本红色塑料皮的“北京市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已经被油渍浸透了大半,使用说明清晰如昨:“凭此证使用粮票到指定粮店购买粮食;凭此证领取地方粮、油票。如出市时,持此证及单位证明到所在地办事处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这本供应证的主人叫闫贵英,指定粮店是广内二店。一家老小共五口,1992年9月,全家粮食总定量为138斤。而在一本个人购货证的封面上,“要节约闹革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

  “一些人来过之后知道我在搜集这些老票证,再来的时候就会把家里有的给带过来,”何各庄乡情村史陈列室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三亿体育,没有人跟他讨价还价,“都是为了成全。”在亚运村附近的芝麻花火锅博物馆里,收藏家阿龙则专门为几千张老票证设立了一个票证厅,这些沉淀着岁月变迁的老物件成了最让顾客流连的地方。

  几十年间,票证在不断进行着加减运算。做加法的时候,种类越来越多,粮票、布票、肉证、奶证,几乎凡是能想到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做减法的时候,票证渐渐成为稀缺产品,商品供应却越来越丰富。

  科技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上个世纪怀揣着全国粮票走天下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想象后来可以拿着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搞定很多事情,如今手机支付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也可以大方出门。

  这道算数题的背后,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加法,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做减法,得到的是进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