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6686体育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三亿体育结缘于抗美援朝战场“90后”伉俪携手走过68个春秋

2023-10-24 21:19:43
浏览次数:644
返回列表

  三亿体育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10月20日,湖北襄阳襄城区十字街附近的一处住宅里,传出阵阵惊叹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一群学生的簇拥中,翻出珍藏许久的各类纪念章,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

  李增令和周凤兰是一对革命伉俪,他们双双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抗美援朝等。两人更是在朝鲜战场上相识、相知、相恋。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他们,仍活跃在社区、校园等场所,向年轻人传递员的初心与坚持。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近这对“90后”夫妻,聆听他们的故事。

  1930年,李增令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县(现荣成市),七八岁时,目睹过日本侵略者暴行的他,心中涌动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想法。

  1946年,16岁的李增令决定报名参军,没想到的是,母亲很支持他。“离家时,她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去吧!当中国人民,娘为你自豪!’”。

  李增令从看护伤员干起,慢慢学习医学知识。之后在后方医院担任卫生员。1948年1月,因表现优异,李增令加入中国。1951年,21岁的李增令已是参军5年的“老兵”,作为35师105团的一名助理军医,3月21日,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看过电影《长津湖》的都知道,初春的鸭绿江,气温极低,寒气逼人,江面上都冻着厚厚的冰层。为了躲避敌军的侦察,战士们只能夜行昼宿,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口炒面(由面粉或者高粱粉加盐炒熟而成)三亿体育,没有水时,就一口炒面一口雪。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增令随部队在多地作战。第五次战役中的某天,只听“轰”的一声,李增令被炸倒在地。他挣扎着起来包扎了伤口,拄根棍子四处寻找战友。好几天后,才看到一所野战医院,随后,李增令辗转回到吉林通化养伤,这才救回一命。而爆炸时的弹片,一直留在他的体内,直到1956年才开刀取出。

  1952年的春天,李增令第二次入朝,被分配到师卫生营手术组,邂逅了一生的爱人——周凤兰。同样出生于1930年的周凤兰是襄阳人,曾就读于同济医院附属高级护校襄阳分校。1948年7月,周凤兰和十几名同学踊跃报名,加入了当时“刀劈三关”攻克襄阳城而赫赫有名的六纵十六旅,被分在部队卫生处。

  入伍不久,周凤兰就参加了淮海战役,进入距离前线不足千米的手术组。干着手术器材准备、生理盐水配制、急救器材消毒,甚至挑水、搬运伤员等重体力活,她说:“比起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士,我要幸福得多!”

  “后来,我还参加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徐州大会战。”周凤兰说,最让她难忘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三天后的10月4日,她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我激动得流泪了,心中暗想,此生都要跟着走!”于是,1951年,周凤兰又紧随部队,奉命入朝。

  “我们俩是在炮火纷飞的手术台前相遇,那时都忙着抢治伤员,谁也不熟悉谁。”谈及两人的相识,性格开朗的周凤兰笑着说,当时,只感觉李增令这个人工作很认真。

  “一个稍大的防空洞三亿体育三亿体育,摆放两张手术台,就组成了一个手术室,我们俩就在这里一起工作了好多天。”李增令回忆说,“当时唯一的麻醉方法就是吸入,消毒方式也很‘原始’,就是把双手浸泡在升汞液中。”李增令摊开双手说,时间久了,手指甲都被腐蚀成了黑红色。

  每次激战,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伤员接连不断,医护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要保证手术室的温度,就要增加木炭烧的烤火盆,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加上麻醉散发的浓烈味,常把人熏晕。李增令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周凤兰曾晕倒过三次,去室外通风缓解一下,又回来继续手术。

  相比简陋的医疗条件,最让医护着急的就是输血。当时,有些危重伤员处在休克状态,急需输血,战地却无血可输。这时,很多干部、战士前来献血,医护人员也经常刚下手术台,又献血给伤员。

  在战场上,李增令和周凤兰两人都献过血。有一次,一位B型血的伤员急需输血,同是B型血的李增令和周凤兰不约而同地撸起袖子。“虽然之后,我们再也没见过这位战士,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身体里,流着我们两个人的血。”

  “从那以后,我们两个人开始互相关注。”李增令回忆:“周凤兰的文化比我高,她送了我一本小字典,鼓励我多学习。我知道她喜欢看书,就托人买了《卓玛与舒拉》《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也送给她。”

  “从朝鲜回国后,我们一直有联系。”周凤兰甜蜜地说,“1955年4月,经35师政治部批准,我俩结婚了。结婚仪式就在卫生队的驻地,买了几斤水果糖,几包香烟,大家一起热闹了一会儿,就结束了。”李增令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婚礼虽然很简单,但爱情却是长久的。

  李增令和周凤兰静静地讲述,他们的大女儿李向荣就在旁边静静地聆听。担心父母年纪大了没人照顾,2009年,李向荣就经常回来陪伴他们。

  “父母对我们晚辈,管教得都很严,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家风。”李向荣指着身上的一件长袖说,这件衣服我都穿了七八年了三亿体育。“同学们也会送一些旧衣服给我,我照单全收,几乎不需要买新衣服。”

  20世纪70年代,为支援农村建设,李增令和周凤兰来到安徽某农场工作。1975年,16岁的李向荣高中毕业后,也来到农场干活。“拉板车、运石头,对于女孩子来说特别辛苦,但是父母说,成长就是要吃苦的。”

  1979年,李增令和周凤兰从部队转业至原湖北制药厂,一家人来到襄阳定居。李增令时任湖北制药厂职工医院院长,周凤兰也在医院工作,李向荣被安排在湖北制药厂子弟学校当老师。2003年,企业改制,李向荣被。

  想着父母经济条件还可以,李向荣就打算在家照顾二老。“也就是啃老吧!”李向荣自嘲地说,但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说:“你的生活,必须自己去挣!”

  李向荣没有吭声,之后,她四处打工,到高校当过宿管,也干过保洁,后来在一所培训机构当老师,生活最窘迫的时候,一个月只有800元工资。“儿子上大学的学费,都是父母赞助的。”

  经历了生活的苦,才感知生活的甜。“艰苦朴素是好家风,我的儿子也很自立自强,一家人挺幸福。”朴实的李向荣对父母充满敬意。

  担任校外辅导员,参加红色宣讲,在家免费授课……20世纪90年代初,李增令和周凤兰离休后,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奋斗。

  对篆刻有兴趣的李增令离休后报名参加了篆刻函授班,一有时间就潜心研究,后自成一体,出版了《李增令篆刻集》,并在襄城区老年大学担任教师。2009年,李增令不幸患上癌症,身体不适的他无法再到老年大学任教,便在家中办起了公益课堂,教授书法和篆刻。学生们买不到书,他就自费复印资料发给大家;没有称手的工具,他就把自己的刻刀送给学生。

  “老师教得特别仔细。”采访当日三亿体育,李增令的学生韩国强、任贵峰、申馥香、郭俊霞等人前来求教。韩国强篆刻了一幅“为人师表”的作品,李增令一边观看,一边点评。从事书画工作的郭俊霞称,李老的义务教授让自己受益匪浅。“明年,我也计划开设公益课,免费教青少年篆刻,让李老的心愿得以传承。”

  除此之外,李增令和周凤兰还多次受邀到单位、学校,为居民、党员、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和战地生活,每每说到动情处,台下的观众不禁湿了眼眶。

  “我们今年93岁,也是个‘90后’!”李增令笑着说,“我们是党员,就要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和社会。”谈及对年轻人的寄语,他坐直身子,严肃地说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过去,希望年轻人,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继续建设美好祖国。”

搜索

51La